动真格!海南发布“禁塑”令,给出严格时间表
2020-04-30 09:07:19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海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到2025年底前,全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列入《海南省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试行)》的塑料制品。从此变“限塑”为“禁塑”。“禁塑令”有哪些特点?对企业转型有何推动作用?

0df431adcbef76091cf1bdc6b72cd0c87ed99ee2.jpg

海南省“禁塑令”来了,和“限塑”有啥区别?

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厅长邓小刚表示,海南省出台“禁塑令”,是加强塑料废弃物污染防治的必要工作,也是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邓小刚:“初步统计,我们每年的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和制品等,一年的使用量大概是11到12万吨左右,目前我们自己生产能够满足的是6.5万吨。”

那么,“限塑”和“禁塑”工作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海南省“禁塑令”制定的又有哪些特点呢?

63d9f2d3572c11df1bb7e35ef9d611d4f603c25b.jpg

邓小刚向中国之声记者介绍:“‘限塑’,就是尽量采取一些经济手段和措施来限制塑料袋的使用,这个采取付费制,通过付费的办法来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所以普遍强调的是限制。我们这一次强调的是禁止,当然我们这个禁不是说对所有的塑料制品都禁,要体现先易后难,首先是对列入名录的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塑料餐具等等,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这个是禁和限的区别。”

邓小刚表示,这次海南出台的方案总结了国内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系统性的来谋划并出台相关的政策,形成一个政策体系。

邓小刚:“我们从地方的法规、标准、检测认证、替代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供给,然后到闭环的执法等等,以及媒体宣传、老百姓参与,我们从方方面面来系统谋划。”

《方案》提出,海南全面禁塑将分行业分类别稳步推进。2019年底前,建立健全全省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地方性法规及标准体系,完善监管和执法体系,形成替代产品供给能力。2020年底前,全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2025年底前,全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列入《海南省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试行)》的塑料制品。

80cb39dbb6fd52663704e1bd31e9e42fd5073666.jpg

 禁塑后塑料制品企业将如何转型?

据了解,目前海南有一部分企业在生产塑料袋和相关的塑料制品,禁塑后这些企业将面临转型。

邓小刚告诉中国之声记者:“现有的生产塑料袋的企业设备,经过改造,目前的设备基本上都可用,完全可以用全生物降解的原料来替代原来的塑料袋的原料,将来企业也能够生产符合我们地方法规和标准要求的全生物降解的塑料袋和制品,这对支持我们这一类型的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支持他们走向高质量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于强化市场监督执法的闭环管理问题,海南省将从“严格生产准入”和“禁止岛外进入”两方面杜绝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销售和使用;利用大数据管理平台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可追溯体系,推动市场监管执法信息化和全闭环管理。

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土壤环境管理处副处长张静:“原来监管的时候,没有办法判断这个东西是不是违法的,所以就没有办法进行打击监管,下一步我们从认证的角度或是用上技术手段之后呢,市场监管有了依据,执法力度就可以加强,执法力度更严,禁止了,才能禁止劣质产品,给优质产品让空间来,这样才能引导市场更加良性的发展。”

a1ec08fa513d2697a4f51497cc0ac1ff4116d8c8.jpg

“禁塑令”的施行,也让海南的老百姓拍手叫好。

海口市民李先生:“这个禁塑令跟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非常支持这个政策的出台,我们也会从自身做起,减少使用塑料制品,保护环境从我们自身做起。”

三亚市民高女士:“这次的禁塑政策非常好,对于减少白色污染保护环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过我们希望这个政策能够实实在在的落地执行,而且以后的塑料替代品最好要质量好,使用方便,而且价格优惠,这样我觉得才能让我们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

对于百姓关心的替代产品使用成本和便利性问题。邓小刚说要通过经济杠杆的办法,既让替代产品使用成本降下来,也要促进更多人选择绿色低碳生活,更多地“拎起菜篮子、提起布袋子”。

ae51f3deb48f8c540d2d1b2ea6d85ef1e1fe7f2f.jpg

邓小刚:“目前,全生物降解原料价格是塑料制品原料价格的2倍,如何实现替代产品特别是全生物降解产品能够在市场和价格上让老百姓乐于接受?这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市场总供应量,降低相应成本;二是在过渡期研究相应的鼓励或补贴政策,使得生物降解产品和不可生物降解产品的差距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