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班禁塑,可降解塑料能当大任吗?
2020-06-04 17:07:22

 世界自然基金会号召阻止塑料流入大自然的呼吁,适时对目前的可降解塑料热予以提醒,让所有人值得反思的是目前水平的可降解塑料,能解决塑料垃圾污染和海洋微塑料污染吗?

    有关世界各大组织关于生物可降解塑料并非更环保、生物可降解塑料不减轻海洋污染、可降解不等于可快速降解、可降解塑料不能解决塑料垃圾危机等观点则提醒中国降解塑料产业,在世界领先的现实中,不要忘记任重而道远。


特别关注

世界自然基金会号召阻止塑料流入大自然

微信图片_20200604110915.jpg

(本刊翻译摘引自WWF Position: Solving plastic pollution through accountability和 

https://plasticsmartcities.org/ FOR A PLASTIC FREE OCEAN)





1、塑料不属于自然界

    “塑料不属于自然界。世界自然基金会制定了一项全球战略,以实现到2030年在自然界中消除塑料的愿景。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在努力阻止塑料流入大自然,消除不必要的塑料污染。”


    全球塑料污染是一个日益紧迫的环境危机,近年来已经获得了公众们广泛的重视。塑料污染威胁着世界各地的水生和陆地生态系统。据估计,每年有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即使在最偏远的环境中也发现了塑料污染,塑料在自然界中降解需要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因为塑料存在的时间还不够长,还不能确定准确的可降解时间),它通过缠绕、摄入和栖息地影响影响野生动物。初级微塑料的释放和大塑料被磨成更小的小块,称为次级微塑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些塑料更容易接近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


2、优先考虑减少丢弃

    塑料(或替代选择)有明确的应用是必要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目前的全球消费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必须首先问一个产品或包装是否有必要,然后再问我们是否能找到一个更环保的替代品。


    虽然首要任务是减少不必要的塑料,但世界自然基金会并不主张消除所有塑料,因为当一种材料从全球材料系统中减少或消除时,环境成本可以转移到系统的另一部分。材料替代可能会导致自身的权衡和塑料的好处可能会失去(例如,塑料包装可以保持食品新鲜,保护和安全,因此尽量减少食品浪费)。因此,在优先考虑减少丢弃是关键的同时,我们必须采取谨慎和全面的办法。


3、生物塑料不是解决全球塑料污染危机的救

    无论是基于生物的塑料还是生物降解的塑料都可以在循环经济中发挥有益的作用,但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才能降低风险。生物塑料并不是解决全球塑料污染危机的救星,解除塑料污染的危机必须与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改进收集和回收系统以及采用其他可持续材料等其他无塑料战略相结合。


    生物可降解是指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物料在通常的弃置条件下,可降解为天然物质。这个定义是模糊的,而且没有一个普遍的定义或术语来真正的执行“生物降解”,也因此才会频频导致绿色外衣的出现(指某些公司为掩盖起污染环境行为而假惺惺地赞助环保活动),塑料被降解的时间依赖于环境条件(温度、氧气、水分、盐度等),实验室测试不足以证明在所有潜在条件下的真正生物降解性。


    如果生物可降解塑料被丢弃在材料不能降解的环境中,它将继续对那里产生影响。例如,在水生环境中,生物可降解材料可能无法进行生物降解,因为最佳条件(温度、紫外线照射、氧气水平、微生物、物理干扰)不太可能出现。


4、生物降解性不支持循环

    由于生物可降解性完全取决于生物可降解材料最终归宿的环境条件,在现实中这是无法预测的,因此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任何类型的塑料都不应该被设计成自然状态。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关注塑料的减少、回收和再利用。


    生物可降解塑料不是海洋垃圾的解决方案。自然条件的高度多变意味着不能保证这些材料会被生物及时降解,而且这些材料在降解的同时还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生物降解性不支持循环,除非回收和处理系统可以重新获得其价值。


5、研发可以“生物循环”的材料

    目前生物塑料的使用率占全球农业总面积的比重为0.016%,预计到2024年将增加到0.021%。生物燃料目前占全球农业面积的1%。全球农业面积大部分用于放牧,其次是食物和饲料。


    世界自然基金会将可持续循环经济定义为“一个再生系统,由可再生能源驱动,取代目前的线性‘获取-制造-处理’的工业模式。”材料在经济环境中得以保存,资源得以共享,从源头设计消除浪费和负面影响。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创造积极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和功能,并赋予另一种增长和消费模式。(世界自然基金会循环经济立场)。生物经济是循环经济的一部分,通过循环经济,流动被生物循环转化为“新”材料,重新进入系统,补充因降解而损失的材料。由于大多数材料不能无限循环利用,所以这种可以“生物循环”的材料的研发是必须的。


    由于塑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降解,导致塑料在再加工时失去了质量稳定这一重要因素,塑料最终被降解到不能再用于制造新产品,与此同时新的塑料原料补给却从未停止,而生物塑料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尽管它们不能在现有的基础设施中被完全回收利用,但如果通过工业堆肥或厌氧消化等系统大规模回收和加工,生物可降解材料就会成为让我们可持续再循环的工具,最终转换为有价值的材料。与所有材料一样,生物基塑料和可生物降解塑料都必须不断回收和再加工,才能成为真正的循环经济的一部分。


6、生物可降解塑料出路在哪里?

    当生物可降解塑料与适当的基础设施相结合时,生物可降解塑料才能体现价值,但它不能成为垃圾或海洋垃圾的解决方案。


    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材料不应该被设计成自然状态。生物可降解塑料可能适合特定用途,但只有在收集和处理措施足以回收进入大自然的废弃塑料的情况下才有优势。世界自然基金会不接受任何将塑料泄漏到大自然的解决方案,即使这个方案是生物可降解的塑料。


国内动态

可降解塑料掀起热浪


 

需求激增

    近日,一则标题为“百万吨!不到半年降解材料投产项目近20个,中石化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新闻被刷爆朋友圈:


    “中国石化所属仪征化纤公司成功实现PBST、PBAT两种生物可降解塑料工业化生产,这两种塑料的最大特点是在堆肥条件下能够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据统计显示,2012-2019年我国生物降解塑料的需求量从22万吨增长至4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12.7%,依旧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截至2020年4月,中国已投产万吨级以上PBS类降解材料6个(包括PBS、PBAT、PBSA),合计年产能22万吨,有效年产能19.5万吨。中国拟在建PBS类降解材料(包括PBS、PBAT、PBSA)项目共15个,业主企业包括营口康辉石化、雪郎生物、华峰集团、新疆美克、万华化学、彤程新材、山东瑞丰等。


    这意味着,我国生物降解塑料市场或许将逐步告别过去国内需求小于生产可供量,大部分生产企业依托出口维持运营的状态。未来,随着国内对于环保重视程度提高、《禁塑令》出台颁布,可降解材料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image.png

 

接班禁塑

    截至2020年3月底,全国仅有三个省市颁布了“禁塑令”,按先后顺序分别是吉林省、河南省和海南省,而其他省市地区则是在2008年版的“限塑令”基础上进行改良实施。


    2015年1月1日,吉林省正式施行“禁塑令”,规定吉林省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这也成为中国自2008年施行“限塑令”7 年来,首个全面“禁塑”的省份。


    随后在2018年4月,河南省南乐县出台“禁塑令”,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违者将处以最高2 万元罚款,这也是河南省开出的首个“禁塑令”。


    2019 年2月,海南省政府发布《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成为第三个开展禁塑的省份。


    2020年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后,海南省于2020年3月公布《海南省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第一批)》,初步决定在2020年12月将塑料膜袋、餐具等2大类8小类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纳入禁塑范围,以负面清单的形式明确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种类。除海南外暂无地方政府对新版“限塑令”进行回应,未来将得到各省市的进一步响应,同时在2020年也将有越来越多的省市加入“禁塑令”的队伍。


技术争议

可降解塑料能当大任吗?


 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翁云宣:产业发展规划优先发展生物降解材料及其系列制品

  • 可降解膜袋在垃圾分类明确下,可以进行物理回收再利用,也可以利用堆肥等方式利用其降解性能特点进行回收。

  • 但因为在我国目前垃圾分类及其处置现状,可降解膜袋会被与其他材料垃圾一并处理,而我国的垃圾处理多数处于开放式,使得许多垃圾 尤其是像薄膜、袋、胶带等,多数时候,其中一小部分会被从垃圾堆、垃圾场等地方被释放到田野、湖泊、海洋等自然环境,造成“白色污染”,在这些环境中,如果可以生物降解,则就有可能避免我们日常看到或听到的严重的“白色污染”。因此,全生物降解膜、袋显得必要性就更为突出了。

  • image.png

争议

意见一:生物可降解塑料并非更环保

    

    欧洲塑料协会:我们不能认为,生物可降解塑料比传统的不可降解塑料更环保。如果达不到降解条件,“可降解塑料”和普通塑料基本无差别,也会变成塑料垃圾,成为微塑料,污染海洋和水体。

争议

意见二:生物可降解塑料不减轻海洋污染


    联合国环境署:特殊条件(工业堆肥)下陆地上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在海洋中降解速度非常慢,大面积地使用同样导致垃圾失控问题;生物可降解塑料对减轻海洋垃圾污染不会起显著作用;公众对可降解性的误解,会更容易诱发乱扔垃圾的行为;对塑料可降解性的推崇,背后可能有商业利益左右。

争议

意见三:可降解不等于可快速降解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降解不等于可快速降解,塑料生物可降解性的前提条件是工业堆肥设施和特定温度。在淡水或是海水中,PLA的降解速度与普通塑料降解速度几乎没有区别。即使在较热的地中海地区,PLA在自然土壤中依然不能很好地降解。所以,很遗憾,可降解塑料袋目前只能做到“可以降解”,但不是“快速降解”。

争议

意见四:可降解塑料不能解决塑料垃圾危机


    世界自然基金会:无论是生物基塑料还是生物降解塑料都不能解决塑料垃圾危机,无论是生物基塑料还是生物降解塑料都不能解决塑料垃圾危机。即使来源和管理得当,它们也必须作为更大的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当生物可降解塑料与适当的基础设施相结合时,生物可降解塑料才能体现价值,但它不能成为垃圾或海洋垃圾的解决方案。世界自然基金会不接受任何将塑料泄漏到大自然的解决方案,即使这个方案是生物可降解的塑料。


本文摘自绿色大视野周刊2020年6月1日